回首頁
網站導覽
兒童版
字級
A
A
A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兒童版
|
關於本署
About Us
署長介紹
署長的話
關於農田水利
農田水利署簡介
17個管理處
公告資訊
News & Announcement
農業新聞
農委會快訊
農田水利署
17個管理處
重大政策
行政院
農委會
政令宣導
活動資訊
研習研討
活動花絮
影音專區
媒體報導
成果影片
業務資訊
Law & Regulations
法規資訊
行政令函
農委會法規資料庫
全國法規資料庫
農田水利管理處適用勞基法說明
研究成果
工務行政手冊規範
管理處重要措施
流域綜合治理計畫農田排水專屬網站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農田水利法草案預告
公務統計報表與資料輯整合系統
農田水利設施工程管考系統
表單下載
主題專區
Topics
多語詞彙
俗諺語專區
水利之美
水利故事館
農田水利史
水利民俗典故
水利人物
水利視界
水圳樂活
休閒遊憩
食在健康
知識+
優質工程
相關連結
Recommended Links
政府機關
國內農田水利相關網站
學術單位
民間單位
國外農田水利相關網站
便民服務
public service
常見問題
服務窗口
意見信箱
農田水利考古題
灌溉排水營運管理
灌溉原理
灌溉管理學
灌溉工程學
政府資訊公開
Government Open Data
預算及決算
研究成果
管理處重要措施
農田灌溉白皮書
流域綜合治理計畫農田排水專屬網站
農田水利法草案預告
選務函釋查詢系統
性別平等區
桃竹苗停灌補償專區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農田水利史
首頁
/
主題專區
/
農田水利史
貳、臺灣之灌溉排水事業與農業經營
前言
一、土地利用
二、作物制度
三、灌溉方法與灌溉用水型態
四、灌溉排水系統
一、土地利用
臺灣之土地資源,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部分,即平地、山坡地與高山林地。其土地面積及所佔比例如表4-1所示。 臺灣之平地,除供為從事農業生產之耕地外,其餘為都市工商住宅、工業區及交通、水利等公共事業用地。山坡地由於地形起伏,坡度稍陡峻,土層深淺不一,政府依據「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將山坡地土地利用限度,分為宜農牧地、宜林地及加強保育地三種類別。宜農牧地即可耕地,西元2002年(民國91年),臺灣地區可供農耕利用之平地及宜農牧使用之山坡地面積共847,334公頃,佔總土地面積之23.53%。 可耕地依坡度大小、土層有效深度及水資源供給是否充裕等因子,分成水田和旱田。依據西元2002年(民國91年)資料,臺灣水田面積共有435,369公頃,旱田面積411,965公頃。耕地面積合計847,334公頃。 一般農地利用因受水稻生產較具有穩定性、農民傳統之栽培習慣及「糧食生產優先」之影響,多偏重於水田利用,故於地形平坦之平原及台地區域,凡水源充足者,開闢為雙期作水田,其他期間栽培短期旱作物;水源不足且蓄水力差之砂土及砂礫土,則作為旱田利用。在山坡地的使用上,除極小部分水源豐富、地形較整齊及土層厚之緩坡地,開闢成梯田栽培一期作或二期作之水稻外,其餘則作為旱田、牧地或保留為林地使用。 由臺灣歷年來水旱田面積之變動(如表4-2)可以窺知,自西元1976年(民國65年)至今,耕地面積有逐年遞減之趨勢,此乃因新拓墾增加之農地,被非農業用地,如住宅、工廠、交通等建築用地大量佔用所致,故農耕地之面積日益減少。 因臺灣氣候良好,大部分地區終年均可種植作物,農民均勤於耕作,然因耕地面積狹小,需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多種作物,以增加農業生產,故耕地利用之集約程度頗高,此可由作物複種指數之高低看出。複種指數之降低,表示耕地在一年內種植時間減少、種植次數亦減少,即耕地利用趨於粗放。由表4-3之資料得知,臺灣自西元1976年(民國65年)至今,複種指數逐年下降中,探究其原因為: 1.農業收入之相對減低,許多農民兼作農業以外之工作來增加收入,以致勞力不足。 2.靠近都市和交通方便之良田轉變為建築用地。 3.新開發之耕地土質多不佳。 4.交通水利不便,不適於高度集約利用等因素所導致。 5.政府推行稻田休耕或轉作。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