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兒童版
字級
A
A
A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兒童版
|
關於本署
About Us
署長介紹
署長的話
關於農田水利
農田水利署簡介
17個管理處
公告資訊
News & Announcement
農業新聞
農委會快訊
農田水利署
17個管理處
重大政策
行政院
農委會
政令宣導
活動資訊
研習研討
活動花絮
影音專區
媒體報導
成果影片
業務資訊
Law & Regulations
法規資訊
行政令函
農委會法規資料庫
全國法規資料庫
農田水利管理處適用勞基法說明
研究成果
工務行政手冊規範
管理處重要措施
流域綜合治理計畫農田排水專屬網站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農田水利法草案預告
公務統計報表與資料輯整合系統
農田水利設施工程管考系統
表單下載
主題專區
Topics
多語詞彙
俗諺語專區
水利之美
水利故事館
農田水利史
水利民俗典故
水利人物
水利視界
水圳樂活
休閒遊憩
食在健康
知識+
優質工程
相關連結
Recommended Links
政府機關
國內農田水利相關網站
學術單位
民間單位
國外農田水利相關網站
便民服務
public service
常見問題
服務窗口
意見信箱
農田水利考古題
灌溉排水營運管理
灌溉原理
灌溉管理學
灌溉工程學
政府資訊公開
Government Open Data
預算及決算
研究成果
管理處重要措施
農田灌溉白皮書
流域綜合治理計畫農田排水專屬網站
農田水利法草案預告
選務函釋查詢系統
性別平等區
桃竹苗停灌補償專區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農田水利史
首頁
/
主題專區
/
農田水利史
貳、臺灣之灌溉排水事業與農業經營
前言
一、土地利用
二、作物制度
三、灌溉方法與灌溉用水型態
四、灌溉排水系統
三、灌溉方法與灌溉用水型態
(一)灌溉方法 灌溉方法係指以人為方式灌水至田間,供給作物吸收利用之技術稱之。臺灣地區之農業發展,多以水稻及旱作之種植為主,其灌溉方法說明如下: 1.水稻之灌溉方法 臺灣目前之水田多以水稻種植為主,其灌溉僅用漫灌法(如圖4-9),而水稻田漫灌法可再分為繼續灌溉法、輪流灌溉法與非常灌溉法。 (1)繼續灌溉法 續灌為一種自古以來所慣用的稻作灌溉法,又稱「湛水灌溉」,即在田間除草與分蘗終期斷水外,使之經常保持有水或適當之水深狀態,採用此法灌溉時,水源必須充沛。另依其給水方式又分: a.按時續灌:田間無水或不足預定之水深時,即予供水一次,通常每天需供水一次,等該區田坵全部達到預定水深時,即將給水口封閉。 b.放流續灌:即田間經常保留一定水深,由渠道放流至田間的水,不間斷,繼續流動,最後放流至排水溝。 (2)輪流灌溉法 簡稱為「輪灌」。為根據用水計畫在適當時期(適時)以適當之水量(適量)按照順序(依序)供水之灌溉方法,多用於水稻灌溉水源不充裕地區或時期。輪灌是間歇灌溉法的一種。依給水之方式分為: a.標準式輪灌:先劃分輪區,輪區內劃分若干單區,各單區內設單區配水箱和小給水路或補給水路,以使各田坵均能直接引水灌溉,執行輪灌時,集中輪區應得的給水量,依單區順序輪流給水,周而復始。 b.精密式輪灌:因農地重劃的標準規格,為配合輪灌所設施之小給水路、排水溝及農路等設施,均有一定標準,整齊劃一。已農地重劃地區,每一坵塊農地均能直接引水,直接排水,輪灌可獲進一步改善,因此用水計畫或配水操作,均可依每塊田坵之各次用水因子加予計算,而達到適時適量依序的供水,而稱為精密式灌溉。 c.大區輪灌:亦稱粗放式輪流灌溉,是灌溉缺水時的補救方法,按輸水幹支分渠系統,或埤圳別實施間歇輪流配水的方法。 (3)非常灌溉法 為一種臨時的灌溉方法,當灌溉水源枯竭至灌溉需水量40%以下時,既不能全面積灌溉供水,亦無法按輪區單區順序依時供水時,為減輕災害損失,採用此方法以為因應。此法又稱「間歇灌溉」。可分為下列三種: a.減水深法:視水源水量實際減少程度,依照配水比率減少各系統支配水量,至於田間灌溉則仍維持原定輪距,以減少水深執行之。 b.輪距延長法:視作物生育階段,在不影響作物生長之原則下,維持原一次灌溉水深,延長輪距實施配水。 c.減少灌區面積法:水源銳減至上述方法無法執行時,則停止部分農田配水。 2.旱作之灌溉方法 旱作灌溉方法隨著時間及技術上的改良,由早期的畦溝灌溉,到近代的噴灑灌溉及最新的滴水灌溉法,都是朝有效使用灌溉用水方面發展,其簡述如下: (1)畦溝灌溉 此種灌溉方法並非將水灌入田區後濕透全面,而係將水灌入畦溝中,僅潤濕灌溝之溝底面積,因此可減少畦頂之蒸發損失,常用於行栽作物之灌溉,如甘藷、甘蔗等。此方法如畦溝太長,灌溉效率低。 (2)噴灑灌溉 噴灌猶如人工降雨,非但可得甚均勻之灌溉,且可實施少量而頻繁之高效率灌溉,甚少受地形之限制,所影響之因子亦少,為目前最佳之灌溉方法。 (3)滴水灌溉 滴水灌溉係由低壓導水管輸水至田間,由排列配水支管,以無壓力慢速狀態自支管之滴嘴滴出,其流量通常為2~10公升/小時。此種灌溉方法最適用於水源缺乏、水價高昂、人工缺乏、工業發達之國家或地區,我國運用此技術主要在於坡地或砂礫地果樹灌溉。 (二)灌溉用水型態 臺灣之灌溉設施,由於天然地形與發展歷史背景之關係,首先以川流式引水灌溉為主,其次為興建水庫以蓄洪濟枯而增加灌溉引水量並改善枯水期的低水量。在地下水豐富地區,如彰化、雲林及屏東地區多開鑿深井就地抽汲地下水補充,或增加回歸水利用,另灌區內之排水溝、小支流、山坑、湧泉水及池塘水亦次第被開闢為水源。 灌溉用水水源來源包括河川引水及地面水、水庫及埤池、地下水等三種,依據行政院農委會民國89年度公布之「農業用水量化目標及總量清查」報告顯示,以民國86及87年兩年度之平均值而言,臺灣地區之年度實際灌溉取用水量約為106.32億噸,由河川及地面水引水者,佔75.5%,92.31億噸;其次為由水庫及埤池等水源引水者,佔9.1%,11.06億噸;抽用地下水者佔15.4%,18.82億噸。如圖4-10所示。 臺灣之氣候屬高溫季風區,且灌溉用水之標的以水稻為主,因此,單位面積用水量甚大,又受產量及作物制度之影響,導致用水時間上之不均勻。以苗栗大埔水庫灌區及高屏溪灌區為例,其灌溉用水量之時間變化如圖4-11所示;灌溉用水量包括蒸發散量(圖4-12)、滲漏損失量與輸配水損失量等,其組成因作物(水稻、旱作)、土壤、氣象因素(晴天、雨天)、地形(如坡度大小)等條件而有極大之變化。圖4-13為臺南縣中營第一期水稻田間需水量之組成例。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