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地重劃自民國47年開始辦理,截至112年累計辦理面積約39萬公頃。農地重劃有利於進行農業機械化及現代化,增加農業產值,為後續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有很大助益。民國60年代以後,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工商業快速發展時期,為改善農業勞動力,增加農民所得,同時希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與經營方式,擴大農業現代化,以適應未來的經濟發展情勢,政府加強推動農地重劃,提升農業生產及經營效能。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說明,農地重劃區農水路設施建設年代已久,約有72%農地重劃區內農路併行水路施設已逾40年,早期所辦理之農地重劃區農水路基礎設施已逐漸不符使用需求,而且大多位於臺灣耕地條件較優良之重要農業生產地區,為重要糧食生產區,農水路損壞影響農業生產、防災及農產運銷與農民收益;其次,因應產銷冷鏈物流需求及民眾對於交通安全意識之提升,亟需持續投入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資源,以強化農業生產環境韌性。
農水署進一步說明,過去囿於經費,對於農地重劃區農水路之整修及改善,僅能維持基本通水功能。近年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農業天然災害損失頻繁,影響民生物價、社會經濟甚鉅,而地方民眾反映亟待改善之農水路數量甚多,殷切期盼能加速辦理,以提升農業基礎生產環境韌性。
有鑑於此,為加速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升級,便利農民農業生產需要,農水署向行政院爭取「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升級計畫(114至117年度)」中程計畫,業經行政院核定同意辦理。該計畫以「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提升農業韌性及競爭力」為目標,投入農業生產環境基礎建設,包含農地重劃區內灌溉排水路及農路等設施改善,並持續推動優良農地重劃,使農業基礎生產環境更符合現代化耕作需求。預期完成後可改善農地重劃區的耕作環境,促進農業發展,確保農業生產環境及農產品食用安全,鞏固農業永續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