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計畫緣起
臺灣河川受地形影響呈坡陡流急特性,海島型氣候使降雨的時空分配不均,且近年因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造成臺灣農業水資源的調度更具挑戰。面對高溫、暴雨、長期乾旱等氣候變遷情境及農業環境變化,農田水利事業面臨問題更趨複雜。健全的農田水利設施及良好的灌溉管理服務是農業永續發展的基礎,除用心維護前人成果,更應正視農田水利事業面臨挑戰,加速研擬農業水資源調適作為,積極推動跨域合作及資源整合,籌措推動經費,以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爰提報本計畫。
二、 計畫內容
本計畫為達行政院施政方針指示,符合農田水利法規定並達成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結論,以「把水留住,灌溉大地」為願景,擬定「蓄豐濟枯」、「引水廣佈」、「智慧灌溉」、「取清防污」及「永續共好」等5項策略,導引出4項方案及制定12項具體工作,期能藉由有效運用農業水資源,發展全民農田水利建設,營造生產、生活及生態等三生共贏環境,將農田水利三生效益不僅照顧農民,同時也嘉惠全民,以達成農業永續發展目標。相關內容概述詳下:
(一) 加強農業水資源蓄存空間、增進豐枯水期調度能力:依農業生產區作物用水需求,科學化評估水資源,並維護合理農業灌溉水資源量;於幹支分線系統進行圳路區域性更新改善;因應氣候變遷提升農業供水韌性,盤點並協調各機關單位合適用地,設置調蓄池,增加農業灌溉用水調蓄空間。
(二) 圳路復興跨域整合、維護農業用水安全:辦理灌排系統優化、農田水利設施多元運用及周邊生態環境綠美化等工作,並與地方政府合作,以具體行動宣揚農田水利文化及環境永續意識,提升圳路功能與價值;辦理渠道修補及進行清淤、除草、水閘門檢修等增進灌溉管理作業,以維持農田水利設施最佳效能;透過大數據分析,精確掌握灌溉水質,管控重金屬潛在風險,並以主動辦理取代被動通報,與地方政府環保局透過聯合稽查落實公權力,確保食品用安全,並落實「食安五環」施政目標;運用智慧水質監測設備,並透過與環境部跨域合作整合監測資源,藉由即時監測水質連續變化趨勢,以掌握潛在污染源排放規律,落實行政一體之精神。
(三) 導入新興科技技術、推行精準化智慧灌溉服務:整體規劃灌溉設施多元利用方案,並與經濟部水利署等單位共同合作掌握水情,機動調整管理強度,提升農業灌溉水資源運用效率;推廣管路灌溉設施,結合資通訊科技,以自動化設施實施精準灌溉,即時調控用水,並提升防災效能;農業水庫及埤塘辦理功能檢查、清淤及改善,強化供水與農業生產鏈結。
(四) 拓展精進農田水利網絡、積極推動淨零減碳:盤點適作農地周遭水源及灌溉需求,照顧灌區外農民,提供灌區內外之適作農地灌溉服務為目標;依工程生命週期各階段進行淨零減碳措施,降低高碳排材料比例及植樹;發展多元綠電兼顧灌溉及發電功能;與民間企業合作推動捐款植樹養護、設置綠能設施。
三、 執行單位
本計畫執行單位包含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及各管理處、直轄市、縣(市)政府、農民團體或組織。
四、 執行期程
114年至117年。
五、 經費需求
212億元。
六、 備選方案成本效益分析
本計畫為因應社會環境情勢轉變及氣候變遷所致水源豐枯劇烈變化情境,積極處理農業發展所存在灌溉用水管理的問題與困境,並遵循行政院施政方針及相關政策,以「把水留住,灌溉大地」為願景推動相關工作,受益對象為農民及全體國民,各工作項目確實為現階段政府須加速執行事項,並無備選方案。
七、 財源籌措
本計畫係以農田水利跨域整合永續發展為主要目的,直接受益對象為農民,所需經費係由中央政府公務預算支應,並循年度公共建設計畫先期作業提報;地方配合款部分由各地方政府自行籌措。
八、 資金運用
各方案資金運用分配詳下表。
方案 | 經費需求(單位:億元) | ||||
---|---|---|---|---|---|
114年 | 115年 | 116年 | 117年 | 小計 | |
1. 加強農業水資源蓄存空間、增進豐枯水期調度能力 | 18.27 | 25.03 | 25.03 | 25.03 | 93.36 |
2. 圳路復興跨域整合、維護農業用水安全 | 9.73 | 9.73 | 9.73 | 9.73 | 38.92 |
3. 導入新興科技技術、推行精準化智慧灌溉服務 | 9.68 | 9.68 | 9.68 | 9.68 | 38.72 |
4. 拓展精進農田水利網絡、積極推動淨零減碳 | 10.25 | 10.25 | 10.25 | 10.25 | 41.00 |
合計 | 47.93 | 54.69 | 54.69 | 54.69 | 21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