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高樹石獅文化與泰山圳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高樹石獅文化與泰山圳

惡水無情,先民為求生存,常會借助神力來守護庄園,高樹鄉廣福村(舊名「大路關」)3隻石獅,就是因此孕育出來獨特的信仰文化。初訪石獅公的民眾,可能會聯想到金門的風獅爺,但石獅公體型龐大,可說是全台之最,其威武而可愛的造型,更是絕無僅有。 200多年前,清乾隆年間,剛到武洛溪(上游為沙卡蘭溪)右岸大路關拓墾的客家先民,面對山豬毛社的原住民、北邊的平埔族和西邊的閩南聚落三方勢力夾撃,以及來自沙卡菊溪山谷的強風(西斜風)吹襲,想要安居樂業、豐收富足,單憑人力,無異奢求,於是集眾人之力,建造第一隻石獅公,據說每逢風災或水患來襲,石獅公都會發出低沉的怒吼,警告庄民。 石獅公能鎮風、鎮水,還能鎮番,偶爾下山來侵擾庄民的原住民,在石獅公建造後,便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增添了居民對石獅神威的想像與信仰。 但西元1856年,第一隻石獅公在武洛溪的洪患中被淹沒,直到民國73年1984年),在無意中中被發現,重新出土後安座在順天宮旁。 第二隻石獅公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日治時期,昔日衝突不斷的各族群已和諧相處,大路關庄民築圳路、闢水田,生活趨於穩定,但口社溪水患連年成災,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庄民建造第二隻石獅公,鎮壓水患。 昭和年間一次大水患,造成泰山圳沿線水圳嚴重毀損,位處下游的南華村一帶因圳路改變, 無水可用,村民請示媽祖,認為是石獅公顯靈顧水頭所致,暗夜派人以狗血潑灑,並在其頭部釘入三支大鐵釘,破壞神力。第二隻石獅公從此失去庄民的供奉與祭拜,被鐵絲網圈困於檳榔園中。 至於造型可愛的第三隻石獅,則於民國53年建造。三隻石獅目前成為地方重要文化資產,也是大路關的著名景點。 昔日洪患不斷的口社溪,是舊有藍加興、大路關、大和及大和下等埤圳取水的來源,但因溪床砂礫高積,水流滲透成為伏流,取水不易,台灣光復初期,第一任省水利局長章錫綬現勘後,決定開鑿新的取水口,以隧道連接,導水路引入幹線,當時屏東水利委員會主任委員潘葛則協助籌措經費,並推動各項工程,歷時2年始竣工, 此後泰山圳水源不斷,灌溉泰山、南華、大路關一帶上千公頃農田。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0-24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