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白冷圳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白冷圳歷史

日據時代,日本人為了發展台灣的製糖業,致力培育並繁殖蔗苗,選中氣候、土質優良的新社河階群台地,設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不過由於台地缺水,必須尋闢水源,幾經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才選定大甲溪上游的白冷高地。 雖然這是一條小小的水圳,在台灣中部海拔五百八十公尺到五百三十二公尺的河谷或山峰之間,走了十六公里多,目的是為了提供新社河階台地上的灌溉與飲用需求。神奇的是,建造者卻能利用自然的力量,將水從一個山頭搬到另一座山頭,讓習慣用自來水的現代人,實在難以想像先民為了要用一滴水,必須克服這重重的困難。 白冷圳自民國廿一年十月十四日舉行通水儀式至今,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和兩次土石流的摧殘,使得這條超過預定年限五十年、孕育新社鄉民的「生命之水」部分設施崩塌,但是居民並沒有忘記白冷圳對地方上的貢獻,地方人在民國九十年為白冷圳慶祝六十九歲生日,這還是全台第一次有人為一條水圳慶生的創舉。

構造

白冷圳灌溉面積總達788.24公頃,其主線取自白冷高地海拔554.99公尺高(921地震前是552.94公尺),直到終點「圓堀」為海拔531.5公尺,落差達23.49公尺,全長16點6公里,於圓堀並支出分圳向外擴增灌溉範圍:馬力埔、水底寮、鳥銃頭、矮山坑與大南等地。大隧道有7座,小隧道有15座,合計是22座。本圳有阿寸溪、抽藤坑溪與矮山坑溪三座倒虹吸管,分別編號為1號、2號、3號,其中以2號倒虹吸管最俱規模,當時堪稱遠東最大水利設施。

源頭

取水口原自大甲溪本流,1954年在和平鄉白冷地區設立天輪發電廠(即現今大甲溪發電廠),所設谷關壩影響本圳取水,故將取水口設置電廠對岸進行取水,因此本圳開始分成兩部分取水: 1. 部份取自大甲溪本流攔截水流,引水入圳。 2. 目前主要取自電廠尾水,穿越大甲溪溪底,與本圳相接。

倒虹吸管

倒虹吸管是運用位能上落差,累積動能來推動水流,達到南岸順利推上北岸,不致於圳水會逆流或停滯,其名是因虹吸管倒置而故名。在倒虹吸管附近中95-1公路旁,豎有一處說明供人閱覽。本圳共有三座倒虹吸管,除了因為地形而設置倒虹吸管外,還具有分壓作用。橫跨抽藤坑溪的2號倒虹吸管落差最大,達90公尺之多,管徑0.135公尺,全長346.9公尺,與1號倒虹吸管相同屬於鋼製水管( 3號倒虹吸管是水泥暗管 )。

震後影響

1999年9月21日發生一場大地震,使白冷圳管線受損變形,隧道渡槽倒塌,加上年久失修的白冷圳承受不起強大震害,造成全線共有52%部份遭到損害,卻也喚起社區居民護圳共識,因此組成「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擔負起護圳使命與凝聚社區共識,這條新社人生命線便由白冷圳社區站在第一線守護,也發動了新社鄉新興文化節慶「白冷圳文化節」,於2003年開始召喚各界人士認識與愛護白冷圳,這座老圳才有了更多人重視,台中縣政府在2001年9月,將2號倒虹吸管列入「台中縣歷史建築」。

修復狀況

白冷圳取水口與出水口分別被地震抬升2.2公尺與1.6公尺,1號倒虹吸管就地重建,2號倒虹吸管僅在改原來倒虹吸管旁新建一座,形成新舊並存的歷史景觀。受到地形抬升影響正常取水供應,以及取水口沉砂池受淤沙與原設計影響蓄水容量,改建取水口與沉砂池,並且管線中有諸多渡槽倒塌,如8號渡槽便是改建成現今95-1公路旁一座紅色鋼拱橋,2003年5月修復工程才告終。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0-24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