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八堡圳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沿革與歷史

彰化平原在漢人尚未墾殖以前,住著二個平埔族群,那就是乏福郎族(Favorlang)及洪雅族(Hoanya)。他們的農業生產採用輪耕休田制。後漢人入侵墾殖後仍以平埔族的輪耕休田、陸稻耕作的農業經營方法。從一七一○年至一七三五年在此二十五年間,彰化的耕地增加了一萬一千餘甲的土地。這些耕地的增加與水圳的開發有極密切的關連。 八堡圳是由施世榜所開發 . 施世榜字文標,一六七一年(康熙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卒於一七四三年一月二日(乾隆八年),享年七十三。 施世榜在台灣發展史上興建八堡圳,引濁水溪水灌溉彰化平原十分成功,另外他又以墾戶「施長齡」之名,在彰化平原從事墾殖事業。其父施東為康熙半線地方之墾首,並兼營糖業,販與日本,致富。施世榜在一七二六年加以擴大並買下鹿港大片塭地,兼事魚蝦養殖,定居鹿港,為其子孫奠定傳世基業。 施世榜見到台灣中部有高山,其水流落差大,水源充沛到氾濫成災,但是到了乾季卻又沒水。所以於一七○九年開始建造水圳,來解決灌溉問題。自鼻仔頭(今彰化縣二水鄉)設圳頭,挖掘渠道,引用濁水溪的水來灌溉農田。 (右圖為八堡二圳在二水的取水口) 水圳的建設十分艱難,所幸有位自稱林先生的水利專家前來,教導利用藤竹做成壩籠,安置在河中將溪水引入大圳。在滿水期時,壩籠可以避免水勢直衝圳道,破壞水圳;乾旱期可以匯聚水源導入圳道。 它是以藤編成之頭寬尾狹之圓椎型壩籠,狀如倒筍,故又稱「圓筍」或「倒筍」。「壩籠」在旱季有導水入圳的功用,雨季且能堵濁水溪水氾濫侵蝕河堤之功能。(右圖即為壩籠,藤竹所製造,內置滿溪石,眾多的壩籠排列整齊置於河道上。此圖之圓筍豎立狀,但在溪河上是躺著的,此壩籠攝於二水林先生廟前) 用此壩籠施世榜花了10年時間,終於在康熙五十八年竣工,流經一百零三莊,灌溉當時彰化縣全區十三堡中的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及線東堡等八堡,為清代全臺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其灌溉面積一萬二千餘甲地,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域。 完成的水圳興建,由於是引用濁水溪之水,水圳最初被稱為「濁水圳」,又因為這條水圳屬於施家的產業,大家都稱為「施厝圳」。水圳灌溉的面積包括當時彰化平原十三個堡中的八個,因此又稱「八堡圳」。 施世榜欲謝這位台灣最早的水利工程師,但林老先生拒絕受酬,也不示姓名,只自稱「林先生」,後人仰其恩德。所以在二水取水口附近建一廟宇以資紀念,此廟稱為「林先生廟」(右圖)。 滿清據台二一三年中,台灣有三大水利工程,分別在北部的郭錫瑠父子建造的瑠公圳、中部施世榜興建的八堡圳及南部曹謹闢建的曹公圳。三個水圳以以八堡圳的興建最早,同時灌溉面積最大,所以後人將施世榜尊稱為台灣水利建設的祖師爺。 八堡圳沿途流經滿清時期的八個堡界,日據時期的一市十四街庄,目前的十四個鄉鎮市(二水、田中、社頭、員林、大村 花壇、秀水、鹿港、田尾、永靖、埔心、溪湖、埔鹽及福興等鄉鎮)。可以稱為是孕育著彰化這一大片土地的「母親河」。 八堡圳其長度本支八十九里,分流總延長為二百三十餘里,林先生廟中主祀林先生神位,並配祀開圳有功的施世榜、黃仕卿祿位

涵蓋區域

八個堡名及其涵蓋區域:

  1. 東螺東堡:今天二水鄉全部、永靖、田中、田尾的局部。
  2. 東螺西堡:今埤頭、溪洲及田尾局部,北斗鎮全部。
  3. 武東堡:今社頭、田中、員林的局部。
  4. 武西堡:今員林、溪湖及田尾鄉的局部。
  5. 燕霧上堡:今花壇鄉全部、秀水鄉局部。
  6. 燕霧下堡:大村鄉全部、員林鄉大部。
  7. 線東堡:今彰化市全部、和美鎮局部。
  8. 馬芝上堡:鹿港鎮及福興鄉、秀水、埔鹽的局部。

日本人佔據台灣後在一八九七年將此圳的主權脫離施長齡,強制改為公有,合併在台中州公共埤圳連合會。並舉鹿港辜顯榮為圳長,管理經營圳務。 二水鄉的名稱由來,因滿清時期有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二條水圳間所聚集的鄉村,鄉民將二分水圳與八堡圳,各取其一字為鄉名。一九二○年改稱「二水」。 施世榜在台灣並無建祠堂,但有二處廟宇供奉神位以施長齡名而立之牌立。一是在彰化縣二水鄉鼻仔頭八堡圳的源頭建「林先生廟」。另一處在鹿港媽祖右廂房。施世榜的義行風範,澤被萬民,建有敬聖樓、修鳳山縣學宮、捐海東書院學租、建恩赦橋、修晉江文廟…等,有蹟可徵。

最後更新日期 2024-03-08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