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八仙圳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八仙圳是由天然水道修築而成的灌溉系統,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約有一百七十年歷史,不過地方耆老言傳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此圳,建圳歷史更可回溯至二百多年前,除了飲水灌溉,更兼具唭哩岸地區採石後運石和防洪功能。

基本資料

八仙圳屬台北市七星管理處所屬之灌溉渠道,位於北投區,引水自磺溪及基隆河,八仙圳總長3000公尺,另有西支線及東支線各1,700及1,300公尺,灌溉面積達290公頃,是本處所屬圳路中灌溉面積最廣者。

特色

其源於磺溪,因流至八仙而得名。八仙的由來是當時關渡平原上,散布著八個以竹林為圍籬的小聚落,當時因濱河,且水位高,居民出入多以船隻為工具,人稱「八仙過海」,故名八仙,是北投極重要的老圳道,富有豐富的歷史與農業價值,也是老石牌人的共同記憶。

水文

八仙圳位於北投區活溪中下游,為關渡平原的主要灌溉水源,也是七星水圳系中灌溉面積最廣者。其源於磺溪,因流至八仙而得名。八仙的由來是當時關渡平原上,散布著八個以竹林為圍籬的小聚落,當時因濱河,且水位高,居民出入多以船隻為工具,人稱「八仙過海」,故名八仙。 八仙圳主要取水於天母北路與石牌路交界之南磺溪永和橋處,此處已經人工整治為水泥護岸,然而磺溪內大小石塊錯落,且水源豐沛,攔水壩的落差,形成一個人工瀑布,因此景色優雅。自出水口後水圳流經石牌,此段水圳已改為地下水泥涵管,直到榮總側門處才又重見天日,但卻成為榮總的排水道,其水質令人擔憂。 水圳經陽明大學而後流入東華里社區,而後進入立農里,現在的立農街,舊稱唭哩岸街,就是唭哩岸最初開發的市街,附近設有渡船頭,當時八仙圳亦有舟楫之利,附近的慈生宮是八仙圳航運的起點,據說可以上溯至榮總一帶,是舊淡水河船隻裝卸貨物及商旅休憩的地方,之後淡水河淤積,八仙圳的水運失去功能,立農里也跟著沒落。

未來展望

供給關渡平原農作水源的八仙圳,近年隨著都市發展日益髒亂凋零,為重尋水圳魚蝦優游的昔日風采,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昨日發起「八仙圳整治會議」,期望藉由社區參與,讓八仙圳由居民眼中的臭水溝,蛻變為兼具打石文化的歷史意義與自然景觀的親水空間。 為推動關懷淡水河流域運動,包括時報文教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苦勞網、綠色陣線、台灣環境資訊網、北投文化基金會等團體,結合包括北投、文山、板橋、永和、萬華、士林、內湖、南港、淡水、基隆等流域內社區大學共同成立淡水河河系守護聯盟,藉由社大推動守護淡水河,聯盟預定十月正式成立。聯盟初步決定以八仙圳整治做為第一個關懷活動。 包括北投社大、七星管理處、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保護小組和八仙圳當地居民代表,昨日出席會議並實地會勘八仙圳道,凝聚再造生態水圳共識。 根據文獻記載,八仙圳是由天然水道修築而成的灌溉系統,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約有一百七十年歷史,不過地方耆老言傳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此圳,建圳歷史更可回溯至二百多年前,除了飲水灌溉,更兼具唭哩岸地區採石後運石和防洪功能。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0-24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