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瑠公圳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開圳經過

瑠公,本名郭元汾,字天錫,福建漳州人,乾隆元年(1736)到達大加納堡興雅莊一帶開墾,因有感於當時拳山(今文山公館通往景美左側林木蔥蘢的山頭)一帶的荒地,若能引新店溪的支流青潭溪的水灌溉,有了豐富充足的水源,沃野就可以變成良田。於是他將家產變賣,籌措約2萬銀兩,於乾隆5年雇工在新店溪水源地開鑿圳溝。 當時青潭取水之處雖是平埔族秀朗社的土地,但因緊鄰強悍的泰雅族原住民盤居之處,開圳的石工常遭原住民襲擊,於是在高地架設「鼓亭」(這就是古亭地名的由來),並派壯丁看守,若見原住民集結出動,立即鳴鼓示警。 然而每次爭戰死傷人數眾多,瑠公心想以暴治暴並不能解決問題,應以安撫政策以求和平共存,於是娶原住民公主潘氏為妻,並大量僱用原住民,為隨身護衛,希望藉由親情來化解漢原的仇恨與對立,於是漢人與原住民漸漸和睦相處,由此可見,瑠公為了水利建設的完成的確用盡心思。 水圳開鑿耗時13年,瑠公家產用盡,工程也陷入困境。這時,大坪林地區墾戶蕭妙興,見大坪林區廣大田地因水源不足而荒耕,於是聯合五庄墾戶等人出資繼續開鑿石腔的工程與大坪林的圳陂,再歷經8年時間,終於在乾隆27年鑿通今日開天宮下方的石腔圳路。歷經22年,整條灌溉圳道系統總算大公告成,剛完工時,命名為「金合川圳」。 乾隆30年,突然的大雨帶來了山洪爆發,並重創暗渠工程,瑠公圳的開圳成果幾乎沖毀。由於重建費用龐大,讓瑠公日夜操煩,結果積憂成疾,當年即撒手西歸,享年61歲。之後瑠公的長子郭元芬繼承父志,繼續修復損壞的圳道,唯將進水口改在今碧潭,目前在碧潭旁瑠公紀念公園內的閘門口及閘門開關就是其所闢建。

台北盆地瑠公圳系統

瑠公圳主幹道 瑠公圳是台北盆地最重要的灌溉渠道,乾隆5年(1740)由郭錫瑠父子所開鑿,歷經番害及地形險要的影響,歷時22年才完成,目前的瑠公圳其實包含了霧里薜圳、原瑠公圳、大坪林圳三大系統。 瑠公創「金順興」並集眾開鑿水圳,最早在青潭溪口開圳,因石腔工程險峻,家財散盡仍未完成,於是與大坪林五莊墾首蕭妙興交換水源後,重新在獅山邊大潭進行引水工程,直到乾隆27年(1762)完成,當時稱為「金順興圳」,並建有一木製渡槽跨過景美溪到達景美,稱為木(木見),景美就是因為位於(木見)尾而得名。 乾隆30年一場洪水重創水圳工程,瑠公因此積憂成疾,年冬逝世。其子郭元芬重修水圳,並將圳頭設於今碧潭旁,另開下埤大圳至景美溪。跨過景美溪的瑠公圳原本流經景美街,明治40年(1908)日本人認為木(木見)有礙水流,且不堅固耐用,於是將其拆除改建水泥橋,稱為瑠公橋,圳道也因此改行景文街,但今瑠公橋已拆除,另建景美橋。圳路繼續北行,在景美有興福支線,主流至公館,分為第一幹線、第二幹線與大安支線。 瑠公圳第一幹線 第一幹線沿著蟾蜍山向東北行,沿著台大男生宿舍、自來水廠前的道路,穿過辛亥路,沿著信安街北行,到達頂埔、內埔、六張犁,灌溉興雅庄(即今信義區一帶),再北行經延吉街,到達錫口(今松山)、上下塔悠庄。目前該段水圳多遭填平,如今瑠公國小就是原圳路填平所建,只剩下信義路五段的中強公園還保留一段圳路(五分埔支線)。 在分汴處的大安支線,就是進入台大校園的圳道,目前在生科館旁仍有約3公尺的明渠,而後潛入涵館,穿過舟山路後,在水工實驗所實驗室旁還有5公尺的明渠,其他皆為建物或道路所掩埋。 瑠公圳第二幹線與霧里薜支線 流經台灣大學西側新生北路段的瑠公圳就是第二幹線,當時兩岸垂柳的美景最令人津津樂道,但隨著台北都會區的發展,民國59年該段水圳改為水泥箱涵,加蓋埋在地下。溫洲街與新生南路間為當時的九汴頭,圳道在此分為9條分渠,其中含3條主支線,為第一、第二及第三霧里薜圳支線。 霧里薜圳是台北盆地興建水圳的最早紀錄,建於雍正年間,首創人不詳,乾隆30年前後周永清籌措資金重修築霧里薜圳陂(一名內湖陂),並邀10人分7股攤還,因此又稱周七股圳;水源來自霧里薜溪(今景美溪),於是後稱為霧里薜圳。 第一霧里薜圳支線向東穿過台大、辛亥路後,沿復興南路北行,目前安東街就是原圳路,一直到榮星花園止皆已地下化,忠孝東路SOGO百貨即瑠公管理處租借的土地,後方為瑠公公園。 第二霧里薜圳支線穿過溫洲街、龍坡里,經過師大校園,穿過忠孝東路後到達經三板橋(林森北路九條通)、周厝崙至下陂頭,該圳道約略與新生北路平行。第三霧里薜圳支線為古亭庄至艋舺街,大約到和平西路、南昌街口,目前已經填平。 大坪林圳 乾隆37年(1772)由墾首蕭妙與五庄股東合夥鑿成,灌溉新店地區農田,源頭為瑠公原開圳所鑿的腔洞。瑠公後期因資金耗盡無力開鑿,後來才由墾首蕭妙出面與新店大坪林五庄的居民,以獅山邊大潭(今碧潭)和瑠公交換水權,乾隆18年由大坪林五庄的居民繼續開鑿,乾隆25年圳路穿過石腔,乾隆37年完成,使得新店地區的農業全面進入水田耕作的時代,也因此稱為大坪林圳。 大坪林圳後來併入瑠公管理處,也被稱為瑠公圳;由於水源變化,新店溪沿岸採砂石嚴重,河床降低,水位下降,民國35年(1946)建大豐抽水廠,這條使用了二百多年的水源圳頭,目前只能靠抽水幫浦取水。

瑠公圳親水空間復育

瑠公圳曾經蜿蜒蜷伏在台大校園中,當時流水潺潺、窪田處處、楊柳低垂,綿延的圳道串聯著許多台大人最深層的記憶,但因貪圖管理方便,以及增加校地的使用,瑠公圳停灌後,台大校園的圳路也難逃填平或加蓋的命運。 一場瑠公管理處在台大舉辦的研討會中,「復育計劃」得到管理處與台大校方的共鳴。後經過陳維昭校長、甘俊二、林國峰、吳文希、楊永斌、李源德等教授討論後,一致認為目前台大校園除了醉月湖外,缺乏整體親水環境的規劃,如果能夠重現台大校園內的瑠公圳水路原貌,不僅將歷史重要的古蹟文化重新還給後人,還能創造一個具整體性的親水空間,進而展現台大學術研究與歷史活化的原力。 對台灣大學而言,這不僅是一件創舉,更是讓許多老台大作夢都還想不到會有的一天。於是民國90年初,台大校務會議決議正式通過「瑠公圳台大段親水空間復育計劃」,並邀請 甘俊二 教授等成立規劃小組,針對校園整體親水空間進行統籌規劃,且公開所有方案讓全校師生有機會參與意見。 在各方案多元比較之後,經過整合定案的復育計劃路線主要以舊有圳道為主,南起農學院實驗農場,北上穿舟山路、越過振興草皮、沿小椰林道東緣(舊圳路,目前已被加蓋),行進到思亮館前然後轉西流至數學館前,然後流入醉月湖,路線的全長約1.8公里;該計劃也得到台北市瑠公管理處的資助同意。 在景觀上設計,源頭為一噴泉水池,為醉月湖的水回歸而來,並將水圳紀念碑移置於此,而其中圳路的美化設計,將配合台大校學園各系所的特色規劃,露天圳路最後流向醉月湖。再利用圳路開挖的土方在小醉月湖興建一座假山,將水位抬高,以利水流經暗管回流至源頭的湧泉。假山內設置有淨水設備,山上仿製自然山水及一座具有時代意義的「鼓亭」,藉以緬懷先民鑿圳開墾之艱辛。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0-24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