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火燒圳與邱永鎬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火燒圳與邱永鎬

先民搶水紛爭不斷,係出自於求生存,至於同宗族親,則不乏互助合作、共享水源的情形,以壯大家族勢力。 清康熙中葉以後,客家移民來到內埔地區拓墾,2、 30年間,已聚落林立,成為六堆的政治經濟中心,其快速發展,實與水利系統的開發,有密切關係。追根溯源,不能不提及以長治鄉長興庄為中心點的火燒圳。 長興庄位於現今屏東巿東邊的殺蛇溪左岸,清康熙年間,庄民邱永鎬率眾,從隘寮溪引水灌溉長興庄、竹葉庄〔今長治鄉長興村及德協村)一帶百餘公頃農地,大幅改良土地, 由於係邱永鎬獨資開鑿,火燒圳又名邱永鎬圳,是屏東縣境最古老的水利設施之一。 清康熙30年(西元1691年),邱永鎬的堂弟邱永月,移民內埔新東勢庄〈今內埔鄉東勢村、東片村一帶〕墾殖,因新東勢一帶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低,難以鑿井得泉,只能貯蓄雨水或圳水,供人畜飲用,農田灌溉頗有困難。 邱永月獲悉隘寮溪水為德協圳、火燒圳之水源,於是向其堂兄商請分讓水權, 邱永鎬慷慨地把全部水量的2/5 ,即12份出讓。邱永月率新東勢農民,從上游分水處鑿圳,直到新東勢農田,此即為新東勢圳〈又稱永月圳)的由來。圳路幹線長度約12公里,是清末以前內埔地區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條灌溉水圳。 埤圳工程雖為客家先民增加收成,但圳路所經之處,為福佬人及平埔族的村落及墾地, 掌控水權的客家人,在每年缺水期,須派人來「輪水番」〈輸灌),但不同族群間因搶水, 發生衝突不斷,直至日治時期才獲改善。 日大正10年(西元1921年),興築鹽埔堤防,並廣設輸水溝圳,由於灌溉面積普及,加上自隘寮溪穩定取水,火燒圳之名逐漸被隘寮圳所取代。 火燒庄也是客家先民浴血抗日的古戰場。日明治28年(1895年),中日簽定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為了保護家園,邱永鎬的後代邱鳳揚(時任六堆大總理)率義勇軍,隔著殺蛇溪與日軍對抗,血戰數日,死傷無數。民國85年,「火燒庄戰役」100週年時,邱家子孫集資在古戰壩興建紀念碑。

六堆紀念碑

碑文: 氣與河山壯 名爭日月光 煌煌民族史 照耀火燒庄 六堆全民抗日紀念 于右任頌詩

火燒庄古戰場及兵力部署紀念碑

碑文: 火燒庄古戰場 1895年全台抗日最後一戰六堆火燒庄戰役一百週年紀念公園落成誌盛 甲午當年痛割彊 鳳揚領隊護家鄉 六堆抗日推賢哲 萬眾興邦起義方 歷久火燒留聖蹟 至今長治有康莊 憶追念舊逢週百 樹立公園紀偉光 前堆人士 吳癸英 頌詩 1995年秋立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0-24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