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老水埤─見證環境變遷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老水埤─見證環境變遷

麟洛與長治,在清朝期間本是同根的「長興庄」,直到民國40年(西元1951年)經由全國性的地方行政區域調整,但長治站仍沿襲傳統,管理兩處水利設施,兩處都是以地面水為主的灌溉設施。 老水埤,源自於麟洛鄉內豐沛的地下湧泉,經由農民們自主施設埤圳等取水引灌,其中「竹架下圳」是鄉內最古老的水利設施又貢獻深遠,地方大老封為「老水埤」予以紀念, 因此老水埤之名也散見於彰化等地。 兼具灌溉與排水功能的老水埤,自麟洛鄉新田村起始,流經麟頂村、麟蹄村、麟趾村及田中村等供農田使用,豐沛的地下湧泉水源, 原本是灌區內農產品的保障,卻因為都巿化發展,工業、家庭及畜牧廢水等大量湧入,湧泉的水量不足無法有效稀釋廢水,農民為了農作物的品質及取水便利性,因此自行鑿井取用地下水灌溉,逐漸放棄老水埤的地面水,也使得老水埤成為只有排水功能的設施了 。 隘寮圳經由第四支線制水門流入長治鄉,再由分水閘門流入了德協舊圳、德協新圳及新海豐圳,沿線的居民都認真營造社區之美,成效良好,不但在環境硬體方面可以參觀訪問, 也有歷史文化可以傳頌,另有會員提出應該善用第四支線的水量、水流及斷面寬度,推動「漂浮」活動,透過安全設計及水質保護措施,不但讓屏東增加水上活動特色,也可以經由漂浮在長治的農田間,體會農村之美及內涵,活化水利設施功能,增進管理處與社區的互動。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0-24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