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桃園管理處灌區埤塘發展史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前言

撰文:王培展

爰為本處即將邁入八十週年之際,本處轄內特有之水利灌溉型態-埤塘景觀,從早期先民拓墾埤塘貯蓄灌溉水源,以奠定早期農業發展及文明的根基,埤塘扮演時代演進之要角,迄今埤塘歷經時空演變,因土地、社區開發、水資源利用等因素,「埤塘」面臨相當大的衝擊,期藉由介紹本處轄內埤塘演進,提供未來相關水利人員有關「埤塘」文化承傳再現及永續經營發展參考。

壹、 埤塘開發的歷史意義

自古以來,桃園即有「千塘之鄉」稱號,此係因桃園台地上 有若繁星密布之「埤塘」特殊景觀。埤者,昔亦稱陂,儲水之工程設 施,或於高處鑿挖築堤儲存雨水,或開圳引溪水導入儲水,以備灌溉 而得名。由於早期桃園台地受地形、土壤、降雨、河川等特殊條件, 墾民為農田灌溉需要,需大量興築埤塘蓄水,來做為主要水源。 本處灌區計分為桃園灌區(含桃園大圳及蚵殼港圳)、湖口灌區、大溪灌區及新海灌區共計四大部份。其中新海灌區無灌溉蓄水埤塘,大溪灌區現有灌溉蓄水埤塘6口,光復圳灌區現有灌溉蓄水埤塘62口,而主要埤塘係分佈于桃園台地上之桃園灌區,其現有灌溉蓄水埤塘216口(含蚵殼港圳15口)。本台地農田以埤塘集水、攔河堰取水及水庫水源供給,輔以桃園大圳幹支分線圳路所共同組成之調配運用灌溉糸統,利用各蓄水埤塘間之連絡水路作為石門水庫與農田間調蓄緩衝之用,在雨季可儲蓄過多之降雨,枯季時供灌溉之需,平時並可自排水路中截取迴歸水重複利用,構成一個相當特殊而完善的農業灌溉系統。

貳、桃園台地埤塘景觀之形成

從高空俯看桃園埤塘,星羅棋佈,密集程度,全省獨有。以下從地形、土壤、水文、河川等自然條件之特性,說明桃園台地埤塘景觀形成之重要因素:

  • (一)地形特性: 桃園大圳灌區埤塘位于台灣西北部桃園縣的桃園台地上, 緊靠台北都會區,大部份係連綿不斷的丘陵台地,為古石門沖積 扇所形成,地勢係以石門為中心其等高線作為同心圓狀向西北緩 傾斜,平均坡度自1/40漸次緩降至1/120,這種坡降性質有利 於在田地高處開挖埤塘貯蓄雨水、逕流,達到上流下接的灌溉目 的,如果有餘水也可由下游埤塘承接,做重複利用。然這種順應 天然坡度,利用上流下接原理的灌溉方法,需考慮埤塘的高處是 否有足夠的集水面積。在桃園台地上,就是因為地形及氣候的限 制,使得早期來到桃園地區的墾民,在從事農業生產上必須設法 貯水來作為補充農田灌溉所需,因此形成桃園台地的埤塘景觀。
  • (二)土壤特性: 桃園台地上之耕地,大部屬貧脊之紅土、黃土土壤,此種土壤屬粘土類,透水性差,有利埤塘蓄水,以供灌溉之用。
  • (三)水文特性: 在氣候上桃園台地降雨日數冬季多於夏季,而降雨量則夏 季多於冬季,因此桃園台地上無明顯的乾季,但因為夏雨急驟,逕流量大,如果降雨沒有獲得妥善保存與利用,則容易造成灌溉用水短缺的情況,這也是農民普遍在農地上開築埤塘貯水的原因之一。
  • (四)河川特性: 桃園台地上的小型溪流極多,這些河川短而陡,遇雨則洪、遇旱則枯之特性,形成台地上溪流只有排水功能而己,並無法提供多量的灌溉用水。所以先民前來拓墾的時候,為了達到耕 地水田化,只有普遍挖埤塘來蓄水灌溉,以補充降雨和溪流水 量供應的不足。

參、桃園台地埤塘時空之演變

桃園台地埤塘文化,可追溯至十七世紀中葉,明朝鄭成功屯田鑿池蓄水,台灣早期開發者是在這個紅土壤的桃仔園上一鋤一鋤地刨出來的,比起唐代開始在珠江水糸的中原客家人所興建的「基塘」是更有特色的。 桃園埤塘的形成依照時空演變可分為三期:

  • 第一期:1904年以前桃園台地上埤塘之分布(清代): 桃園台地原係古石門沖積扇平原,大漢溪(大嵙崁溪)由石門出山,原分歧成若干軸射狀之溪,流入台灣海峽,如南崁溪、埔心溪、新街溪、老街溪、楊梅溪、社子溪等皆曾為大漢溪之下游。台北盆地因斷層而陷落,淡水河溯源侵蝕,劫奪原來流于古石門沖積扇上各溪流,成為斷頭河,水系改變,灌溉水源遂成為一大問題。早期墾民挖鑿許多埤塘,號稱萬餘口,以供灌溉,此時埤塘均屬私有。
  • 第二期:1904年至1945年桃園台地埤塘之分布(日治): 民國8年8月,依據日本「官設埤圳水利組合規則」設立公共埤圳桃園大圳組合,由當時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長負責,開始興建桃園大圳導水路、幹支分線及貯水池。民國13年桃園大圳通水,農田灌溉方式改變,埤圳整合,近萬口埤塘整理成285口,最大27公頃,最小3公頃。民國17年桃園大圳灌溉系統全面開通時,貯水池整理成231口,其中20甲以上有8口,10甲至20甲有97口,10甲以下有126口,蓄水面積2112甲,有效蓄水量4170萬立方公尺。另有線外埤塘13口,其中10甲以上5口,蓄水面積188甲,目前均己廢除。此期重要埤塘均屬官有。
  • 第三期:1945年台灣光復後桃國台地上埤塘之分布(民國): 台灣光復後,為了龍潭、新竹等地用水,於民國52年石門大圳輸灌完成,民國53年石門水庫籌建完成,此時,灌溉水源充沛,桃園台地上埤塘大量減少,石門大圳灌區保留埤塘460口。而桃園大圳灌區為有效利用土地與水資源整合,灌溉方式調整,及都市發展、公共建設開發等需要亦廢除了不少埤塘。

肆、桃園灌區埤塘概況

自桃園大圳灌溉系統建設完成時,共有埤塘231口,至目前因都 市發展,耕地變成非灌溉用地,因而廢除了30口,其原因如下:

  • 第一支線:原有14口,廢除9口,現有5口。(廢除1-1號池供國際 機埸安遷戶、1-2號池供學校、1-3號池供桃園監理站、 1- 5號池供桃園縣政府、1-6號池供桃園地方法院及桃園管理處、1-8號池供學校、1-11號池供學校、1-13號池供更生保護協會、1-14號池供學校使用)。
  • 第二支線:原有46口,廢除16口,現有30口。(廢除2-3號池供桃 園醫院、2-4號池因社區發展無需貯水功能己報廢、2-9 號池供桃園縣農會、2-12號池供開南管理學院、2-21、 2-22、2-1-4號池供軍用機場、2-27、2-28、2-29、2-1-5、 2-1-6、2-3-2、2-4-2、2-4-3號池供中正國際機場、2-25 號池供國際機埸安遷戶使用)。
  • 第三支線:原有6口,現有6口。
  • 第四支線:原有15口,廢除1口,現有14口。(廢除4-14號池供中 正國際機場使用)。
  • 第五支線:原有14口,廢除2口,現有12口。(廢除5-7號池供高 鐵青埔站、5-18號池供大園工業區使用)。
  • 第六支線:原有14口,廢除1口,現有13口。(廢除6-5號池供高 鐵青埔站使用)。
  • 第七支線:原有11口,現有11口。 第八支一支線:原有4口,現有4口。
  • 第八支線:原有35口,廢除1口,現有34口。(廢除8-34號池因灌 溉系統變更不再使用)。
  • 第九支線:原有15口,現有15口。
  • 第十支線:原有16口,現有16口。
  • 第十一支線:原有21口,現有21口。
  • 第十二支線:原有16口,現有16口。
  • 第十二支一分線:原有4口,現有4口。

以上係桃園大圳目前現有之灌漉埤塘共201口。 蚵殼殼圳係由桃園大圳十二支線以連接水進入社子溪後,由攔河堰取 水灌溉,民國53年至57年間,分三期辦理農地重劃工程,增設埤塘 14口,74年度為配合桃園農業改良場新設9-1號池,使蚵殼港圳共 有15口埤塘。總共桃園灌區現有埤塘數為216口。

伍、湖口灌區埤塘概況

本灌區亦為桃園沖積扇之一部份,由光復圳、三七圳、福興圳、紅毛圳等所形成,皆引用斷頭河之河水,無可靠水源。民國36年完成光復圳時,其取水口在社子溪,民國39年另建一條隧道穿越社子溪與桃國大圳末端連接,民國45年合併入桃園灌區。 民國54年至74年間辦理農地重劃工程,將湖口灌區(含光復圳 及紅毛圳)共整理成13條支線及64口埤塘。惟其中有二口,即7-1-1 號池及7-1-2號池因太小且周圍都市發展、灌溉面積減少,己無蓄水灌溉功能,目前依光復圳沿線十三條支線實際有管理及配水蓄水功能之埤塘為60口 (即一支線4口、二支線10口、三支線2口、四支線3口、五支線5口、六支線3口、七支線5口、八支線18口、九支線3口、十支線2口、十一支線2口、十二支線1口、13支線2口) 。另紅毛圳2口 (即新豐1號池及2號池)。總共湖口灌區現有埤塘數為62口。

陸、大溪灌區埤塘概況

本灌區位於大漢溪上游兩側,左側無埤塘,灌溉水源係由桃園 大圳導水路直接取水及由大漢溪設堰攔水。而右側水源有二,其一為草嶺溪設堰取水,由上游往下游計有4口埤塘,依序為白石埤、後慈湖、前慈湖、牛角湳埤。其中白石埤及牛角湳埤為日治時期所建,而前慈湖及後慈湖為蔣中正時期由台灣省水利局所建,前慈湖曾于民國69年10月8日清晨崩堤,兩天內趕工建立倍力橋,供10月10日謁靈慶典之用,其二為由新福圳引水至頭寮築堤蓄水,是為新福圳一號池,後為方便埤塘兩岸居民出入方便,中間再築一道堤防做為通路,其上游部份稱為新福圳1-1號池,總共大溪灌區現有埤塘數為6口。 合計桃園管理處灌區現有埤塘數為284口。

柒、埤塘之興建及維護演進史

桃園灌區埤塘之興建

  • 1904年以前(清代)係由早期墾民所鑿, 均屬私有。
  • 日治時期官方開鑿整理成231口,大部份屬官有。
  • 民國53年起利用農地重劃機會,由管理處整理開鑿蚵殼港圳、光復圳、紅毛圳之埤塘。此均是以人工方式所開鑿,堤防土方是以牛隻踏踩壓實。
  • 桃園台地上原所興建之埤塘均為人工開鑿,土方堤防,易遭沖刷,自65年度起開始辦理桃園灌區埤塘整修,施設乾砌塊石內面工, 本年度總工程費324萬元。
  • 66年度繼續辦理埤塘整修工程,總工程費239萬元。
  • 67年度辦理埤塘整修工程,總工程費311萬元。
  • 68年度辦理埤塘整修工程,總工程費873萬元。
  • 69年度辦理埤塘整修工程,總工程費717萬元。
  • 70年度起開始整理湖口灌區埤塘6口及桃園灌區埤塘8口內面 工整修,總工程費773.8萬元。
  • 71年度辦理新豊2號池挖深工程,浚渫土方49560立方公尺, 總工程費123.3萬元。
  • 72年度辦理桃園大圳12-2號池整修工程,總工程費66.98萬元。
  • 73年度辦理桃園大圳12-12號池挖深加高及8-33、1-14、新豊 1號池整修工程,總工程費526.3萬元。
  • 74年度辦理桃園灌區桃園大圳2-3-3、4-4、4-7、7-2、9-7、9-16、 10-13、11-17、12-6,蚵殼港圳8、9-1號池,計11口埤塘,及 湖口灌區乾砌塊石內面工10660公尺,合計總工程費4171.4萬元。
  • 75年度桃園及湖口灌區埤塘內面工10059公尺,浚渫土方35773 立方公尺,總工程費1663.8萬元。
  • 76年度辦理桃園大圳8-23、9-15、11-10、蚵殼港圳5、12、光 復圳8-2、8-10號池,計7口埤塘浚渫,土方239573立方公尺,施設乾砌塊石內面工2口,計1432公尺,總工程費1493葛元。
  • 77年度辦理桃園大圳3-1、3-9、4-11、6-6、9-5、8-舊30、10-20、 蚵殼港圳4、光復圳8-3號池,計9口埤塘浚渫,土方410551立方公尺,整修內面工13口,計21631公尺,總工程費4441.8萬元。
  • 78年度辦理桃園大圳4-15、6-14、8-13、8-17、8-32、8-33、9-8、10-15、11-8、11-16、12-10、12-17、光復圳2-6、7-4、7-5、11-1號池,計16口埤塘浚渫,土方49034立方公尺,整修乾砌塊石內面工7口,計2396公尺,總工程費4202.3萬元。
  • 從79年度起開始改變池堤內面工施工法,以前施工法係設計 1:1斜坡乾砌塊石,內面工頂舖15公分寬之草皮,以保護堤項土方邊坡。惟容易被波浪沖刷,或人為破壞,要經常維修。自本年度起依據農委員鄭俊澤技士建議改用每4公尺設一直樑,配合基礎組成方格狀,中間再排放乾砌塊石,最上層以混凝土頂樑封閉,如此可減少沖刷及人為破壞,地方反應均不錯。 79年度辦理桃園大圳2-5、6-6、4-9、4-15(第二期)、7-7、7-14、 9-6、12-14、蚵殼港圳9、光復圳7-2、8-8、8-11號池、計12口埤塘浚渫,土方350167立方公尺,整修乾砌塊石加混凝土方格內面工15口,計21743公尺,總工程費4137.6萬元。
  • 80年度辦理桃園大圳2-1-1、2-15、2-11、8-20號池,計4口埤塘浚渫,土方41441立方公尺,整修內面工6口,計1702公尺,總工程費1231.3萬元。
  • 81年度辦理辦桃園大圳2-2-2號池浚渫,土方18725立方公尺, 整修內面工6口,計4209公尺,總工程費1660.4萬元。
  • 82年度辦理桃園大圳1-16、2-1-1、4-10、光復圳8-1號池,計 4口埤塘浚渫,土方169515立方公尺,整修內面工9口,計5005公尺,總工程費2806.5萬元。
  • 83年度辦理桃園大圳貯水池內面工工程9口,長4756公尺, 總工程費4141萬元。
  • 84年辦理蚵殼港圳6-2、7號池,計2口埤塘浚渫,土方55932 立方公尺,整修內面工7口,計5321公尺,總工程費2769.4萬元。
  • 85年度辦理桃園大圳2-15號池、蚵殼港圳3號池,計2口埤塘 浚渫,土方137926立方公尺,整修內面工10口,計4964公尺,總工程費3351.8萬元。
  • 86年度辦理桃園大圳4-8、6-1、7-9、8-19、10-3、11-5、11-12、 12-15、蚵殼港圳8、13、光復圳8-4、8-17號池,計12口埤塘浚渫,土方692585立方公尺,整修內面工15口(含大溪灌區白石埤),計7987公尺,總工程費7015.1萬元。
  • 87年度辦理桃園大圳5-6、8-7、8-10、9-4(含加高)、12-8號 池,計5口埤塘浚渫,土方293925立方公尺,整修內面工8口(含白石埤加高工程),計7403公尺,總工程費3730.57萬元。
  • 88年度辦理桃園大圳2-2-1、4-9、7-3、8-32、9-14、11-21、12-17、光復圳4-1、6-1號池,計9口埤塘整修內面工6880公尺,總工程費4280.3萬元。 從89年度起因塊石產量日漸減少,乾砌塊石師傅日漸凋零,且 為配合世界生態環保綠美化之潮流,開始試辦美化環境生態工法,今年度先選擇桃園大圳4-15號池施設預鑄混凝土塊疊砌內面工,美化不錯,惟生態不足。
  • 89年度辦理桃園大圳1-17、2-23、2-3-4、4-15、6-11、8-13、 8-22、8-33、10-1、10-6、10-9、10-15、11-13、11-16、11-20、12-12、光復圳5-2號池、大溪後慈湖,計整修18口埤塘內面工13488公尺,浚浚土方1435立方公尺,總工程費8043.59萬元。
  • 90年度辦理桃園大圳2-3-3、3-9、8-1-3、8-2、8-8、8-29、10-2、 11-17、12-19、蚵殼港圳10號池、光復圳7-5、13-2號池,計12口埤塘整修內面工9220公尺,總工程費4767.4萬元。本年度試辦生態工法,選擇桃園大圳8-2號池,兩階段內面工,於最高水位附近施作平台,提供兩棲動物及水鳥等之棲息地。
  • 91年度辦理桃園大圳2-1-1、8-20、8-21、9-12、11-11、11-16、 12-13、光復圳8-5號池,計8口埤塘整修內面工5977公尺,總工程費2836.5萬元。本年度試辦生態工法,選擇桃園大圳2-1-1號池,最高水位以上用空心磚加植草袋植生,目前整口埤塘己看不出有人工製作的混凝土及砌石護岸,綠油油一片,好生自然。
  • 92年度辦理桃園大圳1-16、2-7、4-8、5-2、6-9、7-12、7-15、 8-3、8-舊30、9-1、11-5、蚵殼港圳8、10、光復圳2-1號池,計14口埤塘整修內面工12230公尺,總工程費5853.6萬元。本年度再次辦理生態工法,選擇桃園大圳2-7號池,最高水位以上採用40公分至100公分大塊石疊砌,完全看不出有混凝土等人工製造物,將來其上方植草長滿後,看起來相當跟野外一樣自然。

回顧桃園管理處80年來,一直是以埤塘之開發管理與維護為中心工作,自65年度至92年度,28年間用於埤塘維護之總工程費為76751萬元(不含物價指數調整),浚渫土方計2546142立方公尺。 自79年度以後依照新施工法(即加設鋼筋混凝土框方式)施 作永久性內面工,已整口改善完成者計76口,其中桃園大圳57口,佔該圳灌區埤塘數28.2%,蚵殼港圳4口,佔26.7%,光復圳13口,佔21%,大溪2口,佔33.3%。若含部份改善較重要區段,池堤安全可無慮者合計共有146口,其中桃園大圳111口,佔該圳灌區埤塘數55.2%,蚵殼港圳9口,佔60%,光復圳22口,佔35.5%,大溪4口,佔66.7%,惟大溪灌區埤塘其餘2口目前由慈湖靈寢管理處管理,其均是在山谷之谷口設堰攔水,只要霸体無慮,且避免山崩,則安全無問題。

捌、埤塘之興建內容及維護管理

埤塘興建內容包括:

  1. 用地取得
  2. 灌溉用水高程決定
  3. 堤防(含土堤、內面工、減水壩、通行橋等)
  4. 取入口(含 取入水門、引水路)
  5. 放水口(含暗渠、給水塔、門扇版、昇降 桿、上下鐵、固定鐵、量水尺、通氣管、扶梯、分水門、量水槽等)

埤塘維護管理最大困難在於堤防之安全維護,一般早期新建之 堤防均為邊坡1:2之土堤,因長期遭受波浪沖擊浸蝕崩塌成1:0.5 甚且至1:0之邊坡,而造成崩堤之危險。亦有受田鼠等動物掘洞, 因漏水而崩塌。 其次為取入口、減水壩未設通行橋,或只設1米寬簡易步橋,及 給水塔置於離堤防數公尺遠,此皆造成管理人員巡視池堤安全及水門 操作上安全之憂慮。 埤塘內淤積問題亦極為嚴重,貯水功能大打折扣,而清除淤泥除 造成環保問題外,合法棄土場極為難找,施工中盜採砂石亦造成監督 管理上極大困難。

玖、埤塘之綠美化

埤塘原主要功能為貯存多餘灌溉用水供配水調整之用,所以在 開發貯水的過程裡,生態保育團體主張以自然生態完整為主的「非工程整治」法及以水資源決策為主流的「工程師主義」,在自然生態與工程效益爭論調整之中,以尋求最佳設計及治水意識,加以配合地方觀光休閒產業,也是面對水資源開發的重要課題。 為配合政府推行綠美化政策,開始改變了埤塘的面貌。為了落實 這項政策,首先要確定的是:

  1. 埤塘實施綠美化成敗的先決條件是後續的維護管理如何落實
  2. 堤頂高度、寬度、邊坡、內面工形式 及當地氣候、人文條件、居民意願,則是決定實施綠美化的內容。

桃園灌區於89年度開始試辦埤塘綠美化工作,本年度先選擇桃 園大圳1-15號池辦理堤頂綠美化工程,總工程費91萬元。 90年度辦理桃園大圳9-14、12-2號池及湖口灌區光復圳7-2號 池綠美化工程,總工程費763.6萬元。 91年度辦理桃園大圳8-舊30、10-8號池、光復圳7-2號池(第 二期)及大溪灌區新福圳1號池綠美化工程,總工程費863.4萬元。 另配合埤塘內面工改善工程同時辦理堤頂綠美化工作的有桃園大圳 2-1-1號池。 92年度辦理光復圳7-2號池(第三期)綠美化工程,總工程費 236萬元。另同時配合埤塘內面工改善工程同時辦理堤頂綠美化工作 的有桃園大圳2-7號池。

拾、未來展望

今後埤塘之維護管理除了因應生態環境保護綠美化之世界潮流 以外,尚需考慮埤塘存廢問題,及未來運用方向。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轉變及區域工業化、都市化的進程,使產業 的重心由農業轉變為二、三級工商業,水資源的缺乏及工業廢水污染 問題與日俱增,加上近年來地球氣候的反常,缺水危機,一直是政府 極需面對的問題,水資源的利用開發己成政府要務,故埤塘之貯水利 用與防止受污危機之問題,益顯重要。 

目前埤塘的調蓄功能己到極限,有待進一步研討加以擴大埤塘的 有效蓄水容量,以使埤塘調節比降低,避免未來灌溉用水不足而無法 進行農業耕作之窘境,而有助於區域水資源之整體發展。 

要擴大埤塘有效蓄水容量,不外擴大面積、挖深、加高三種方式,其優缺點分述如下:

  1.  擴大面積:效果最大、工程最簡、成本最低,惟用地取 得困難、地方原有建設拆遷不易。將原有埤 塘擴大,經濟效果益本比不大,若將臨近數 口較小埤塘整合成一口大埤塘,經濟效益最大。
  2. 埤塘挖深:地方阻力最小、工程費最省,惟棄土地點與 環保問題不易克服、低於原有放水口之蓄水 量于乾旱時期如何運用?其糾紛不易解決。 桃園台地沖積平原的地質問題亦需考慮,以 免漏水。
  3. 堤防加高:可同時解決浚渫土方之去處,惟取入水路抬 高之有利條件不多,堤防外坡視覺美感需考 慮,下游居民安全感亦不容忽視。 

綜和上述三種方案,應可同時考慮,尋求最經濟,最安全、最符合地方需求及最有經濟效益之搭配方式。   

埤塘不止只有調蓄配水的功能,尚有結合當地居民,發展觀光事業,綠美化生活環境之功能。

要改變現狀,必涉及水利事業、營建管理、環境保護等相關法令甚多,造成執行上的困難,亦需修法予以克服。

埤塘因配合政府政策而施設多項設施,提供社會多目標服務,將來若因環境改變,該埤塘不再需要提供農田蓄水灌溉之用時,如何處理?這關係管理處全體會員之權益,不容忽視。 

目前桃園管理處掌有水資源與埤塘用地,桃園台地文化,即是埤塘文化,亦即是桃園管理處文化。埤塘將是桃園管理處永續經營、再創新生命的泉源。埤塘要成為一個合於時代的文化空間,桃園管理處需要一個包含工程、管理、財務、觀光等各方面專才,組成一個規劃管理委員會,統籌整個工作,利用多方面思考,運用它所衍生出來的文化願景,再創管理處之生機。

本文以桃園台地埤塘之形成、演變、分佈、興建、維護、美化及未來運用與發展等闡述,以呈現在這片土地上本土埤塘演進歷史文化之全貌,未來在面對「水資源開發與調配運用」、「生態環境保育」、「觀光休閒產業」之課題上,更需不斷藉由產官學界各方集思廣益,共同努力,以達「埤塘」永續再造。讓桃園台地上的埤塘文化,不僅從以前開始,現在正進行,未來也永不停止,提供這塊土地上人們永遠的記憶。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0-25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