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田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
:::

關山大圳

發布日期:2021-08-31 發布單位: 署本部

前言

關山地方位居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因山地地形效應,降雨量大,孕育豐沛的水資源。本鎮橫跨卑南大溪東西兩岸,卑南大溪流貫東側,西側為卑南大溪上源新武呂溪、及其支流紅石溪、崁頂溪、加鹿溪、加典溪,在流出中央山脈進入平地的谷口處,堆積形成山麓沖積扇。沖積扇扇端湧泉帶有豐富的地下水可用,扇面則為河道分歧,多礫石的河灘地。卑南大溪主、支流河川,在乾季時礫石遍布、芒草叢生;但每逢雨季,洪水奔騰而下,宛如蛟龍出谷、猛虎下山,大水橫掃關山地區,造成生命財產嚴重損失。這也是光復初期,本鎮仍有廣大的未墾地之因。 民國三十七年,本鎮前鎮長曾玉崙先生當時擔任關山農田水利會會長,全力奔走爭取興建大圳,希望藉由水圳的開闢,將關山地區的荒地化為良田。由前臺灣省水利局斥資興建,自卑南溪初來段引水。工程自民國三十七年七月正式動工開鑿,但因工程艱鋸,財政困難,歷時十年,於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日才峻工完成。 完工後的關山大圳長達二十公里(參見關山鎮公所立,大圳簡介),進水量每秒17.72立方公尺(參見臺東農田水利會立,關山大圳圳史碑),灌溉面積高達二千二百七十餘甲(張月昭,2001:14)。使關山地區山麓一帶的荒野坡地,盡化為良田美宅,促進關山土地全面水田化,奠定"關山米"生產的物質條件。關山大圳不僅使關山地方受益,同時也嘉惠鹿野地區,可說是關山、鹿野兩地農業生產之命脈,排水灌溉,孕育無窮生機。

關山地理位置

一、位置 本鎮位於臺東縣東北端,花東縱谷南端,屬卑南大溪沖積原野地,是東部縱谷交通、行政轉樞要站。"關山"顧名思義為環山而成的山域,兩側山脈夾歭、背有中央山脈為枕,面有秀麗的都蘭山為案,山麓地帶森林蓊鬱,草澤遍野,新武呂溪由大關山出海端,經由本鎮北端,貫流山域向南會鹿野溪注入太平洋。

二、境域 介於中央山脈和海案山脈所構成臺東縱谷中,西鄰海端鄉,東接東河鄉,東北以新武呂溪與池上鄉為界,南以加拿典溪與鹿野鄉接壤,全鎮面積為五八、七三五一平方公里。

三、地形 本鎮地形以新武呂溪為界,分為東、西兩部份:

  • 西面屬中央山脈與海案山脈間狹長之縱谷平原的一部份。鄰接海端鄉之崁頂、加拿(均為沖積扇),向東漸降。呈北高南低狀態,由德高里海拔三百公尺向南緩緩傾斜至海拔二百公尺。
  • 東面為新武呂溪,沿案寬約五百公尺之帶狀平原,再東則為漸高之海案山脈。其中央山脈之大關山為臺東名勝之一──關山飛雪,因大關山為中央山脈南段之第一高峰,海拔三千六百七十公尺。(編者註:關山大圳之灌溉水源,即卑南溪之上游─新武呂溪,其源頭乃出自此處。)

四、河流 本鎮之河流合併卑南大溪河系,有新武呂溪、崁頂溪、加奈典溪,因此本鎮地下水源豐富。再因中央山脈和海案山脈斜面之雨水大多滲至縱谷平原,又本鎮地質多砂礫,孔隙多、透水含水性強,故含水量特別豐富。在地下二至三公尺深處即有地下水冒出,水質略帶鹼性,總硬度偏高,但鐵、氯、鹽含量尚合呼標準。至於地面水亦頗為豐富由新武呂溪流貫本鎮。關山大圳於海端鄉山區出口處,截取溪水為本鎮主要灌溉水源,鎮內溝渠縱橫,灌溉用水不虞匱之。

沿革

一、里壟圳 里壟圳(後稱關山圳,即今之關山大圳),創設於民前五年,由西部來居之數十名漢人出資二千圓,選擇卑南溪為水源,開設簡陋之埤圳,灌溉約三十公頃農地。由於該地接近中央山脈,兇暴之山胞時常於山麓侵擾,為恐遭偷襲殺害,二年後暫時放棄該圳,迨民國四年,日本政府積極加強理蕃政策,充實警力、配置駐地警察,民心乃漸漸安定,來此定居者亦逐漸增加。本圳須攔截河水引入渠道,引水處稱為圳頭(或水頭),因水流甚急,擋水工程必須要靠眾多人力之協助。所以一旦圳頭發生故障而無法進水時,每戶得出工一人(十八歲以上,耕作面積二公頃以上者二名),待通知後各攜帶工具材料(蕃刀、砂靶把、簸箕、籐竹或稻草等),參加修復工作。在出動前後,管理人(埤長)或傳達人會到農戶附近,爬上大樹或屋頂大聲叫喊"明天要做水噢〞。一到呼叫,不論有何理由,一定要出工,否則將受團體制裁。若本身無法參加,一定得找人替代。當日天未亮時各自攜帶必備工具材料出門,步行一、二小時到圳頭。工作開始前點名分班,一班到溪流上游採拾木柴、樹枝、茅草等,放流到工作地以編造石籠,一班則清理進水口導水路之淤積砂石。另一班在附近採取石塊,並運放於導水路之盡頭。當一切準備就緒,由年青力壯之人,將石籠帶到進水口上游,再利用水力將其安置在進水口前預定地,再由其他人員以排成一列之方式,將石頭一個一個快傳入石籠內,其它石籠亦如法炮製。各石籠再以籐皮或鉛線連紮,並於籠間空隙處填入石塊,以防滾石之破壞,石籠前面以稻草或茅草填塞,直到取水滿圳為止。這種取水方法雖然員始,但頗實用,因河水不穩定,不能建造固定之構造物,每逢洪水便有一部或全部遭沖毀流失,於是一直沿用此法引取河水,至最近挖土機出現為止。目前除少數會將大石沖走之急流河川外,已少被採用。工作結束後,全體一起到未參加工作(即怠慢者)之農戶,以徵取相當於數倍工資之現金作為處罰,無現金者以雞鴨或酒菜供大家飽食一餐來代替也可。如無錢也無酒肉,無法向社會大眾謝罪,只好將其耕地之取水口封閉,以停止給水作為處分,這種制裁方式,在當時還非常有效。此後數年,每遭洪水,河床沖刷厲害進水口取水逐漸困難。民國十二年政府在鐵路橋上游施設制水堤防,有關農戶共同出資,藉機將進水口改移堤防上游(初來附近),並在堤頭岩盤處施設水閘門及導水隧道。於民國十三年又將進水口改在鐵路橋下游二百公尺附近;當時之灌溉面積約二百公頃。然而民國十四年七月八日又遭颱風侵襲,取水設施大部分被洪水沖壞或埋沒,不但修復不易,稻田無法耕作,並威脅到飲用圳水農戶的居住問題;經過一月的奮鬥,終於恢復通水,民心漸漸安定。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在堤防中腹(原有進水口導水地點)新建鋼筋混凝土進水閘門一座、幹線內面工三百公尺;於民國二十七年峻工。進水閘門設置後,導水上之困難雖已緩和,卻又受取水量之限制(取水量為六十個),帶來灌溉用水之不足,以致供餘水使用之東分線暫時封閉,頓時引起關係人之不安,但不久又重新調配分水量,解除閉塞;此後農田灌溉極為順利,灌溉面積增為三百公頃。

二、關山圳 於民國三十年,當時關山圳灌溉面積有三一0公頃;民國三十二年,改建關山圳幹(海端火車站前),並發動郡內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之全部居民(每人十天),開設關山大排水路。(臺東農田水利會會誌,1990:36-39)

三、關山大圳 (一)規劃目標 本工程位於臺東縣海端、關山及鹿野三鄉鎮一帶,擁有農地二、九六三公頃、其中除六五九公頃係可耕種之田地外,其餘皆屬荒蕪曠野,政府為謀地盡其利,以達到東臺灣糧食自給自足之目的,乃不惜人力資金,興辦本工程。 本計畫係於新武呂溪設置進水口,引取水量為每秒一七、七二立方公尺,以灌溉二、六四三公頃之田地(包括大同農場七九三公頃),幹線長度一八、八公里,支線有十七條;本圳於民國三十七年開工,至四十七年完工。初期本會財政困難,未能配合開築小給水路,任由農民自行引水開墾,分水管理不善,且每年受颱風洪水侵襲,發生災害。而未能達到原來計畫之灌溉面積,後由臺東縣政府成立墾田委員會,依輪流灌溉方式配合土地重劃,繼續辦理開墾工作,至今多已成良田。(臺東農田水利會會誌,1990:172)

  1. 計劃期:民國三十五年由關山農田水利協會楊飛龍理事,提議促進興建關山大圳灌溉工程,計劃引取卑南溪之溪水灌溉,除原有農田能予以充分灌溉外,另可擴增二千餘公頃的荒野(大原平野),使之變成良田。這項計畫早在日據時代已列入懸案,嗣因戰事未能實施。光復後,地方人士為開發地方以裕民生,積極請求政府興建,全體職員更是期望至殷,大家全力以赴踴躍協助,期能早日完成此工程計畫。
  2. 測勘期:民國三十六年出,開始測量調查,大約工作三個月,楊理事因協助測量事宜,不眠不休努力過度,不幸因病逝世,調查工作因而停頓下來。不久由林忠賢先生就任理事一職,繼承前任理事之遺志,於七月間完成初步計畫,陳請政府(當局為農林處耕地科,後改為農田水利會)採納興建;二個月後,耕地科科長過立先(江蘇省人,留學日本明志大學、國立三重大學農業土木科,後任水利局副局長)先生親自前來實地勘查,此地從未有政府高級官員來過,過科長可說是第一人。當日由黃技士、袁巡視兩員陪同下,橫走大原平野,次日在由林理事、黃技士陪同勘查水源,前往卑南溪上游海端鐵路橋,看看過去幾千年來未被利用而任其流出大海之清澈溪水。雖然科長當時並未表示此工程有興建之可能性,但一行人於此駐足良久後,科長心裡所做的決定,卻成了日後開拓臺東歷史的一頁。下午回到關山稍作休息,緊接著去享用評議員曾玉崙先生準備的大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過去地方上之各種建設,完全得於人和,蓋處此惡劣之自然環境。非與天鬥爭無法生存,有人說:"無水利便無臺灣。"這句話並無過份;當時地方人士有鑒於水利是農業之總神經,到處奔走呼籲促進水利,而今由於科長來臨,因此有了新希望。一個月後(十一月初),水利局派出測量隊(隊長為張潤木工程師、副隊長為黃秀鼎工程師)前來堪測。至民國三十七年二月,認為有興建價值,於是本會堅決不計工程如何艱鋸,期能於工程完成之日,即徹底解決此區的水利方之時。使二千餘公頃荒廢土地能盡成良田,增加生產,改善民生。於是全體職員到前理事楊飛龍遺像前燒香膜拜,並報告事情的經過,每個人於感動之餘,都禁不住淚水滂沱,在心裡唸著:"楊理事,安息吧!您的犧牲不會白費的"。
  3. 施工期:民國三十七年七月起,關山大圳灌溉工程陸續分期發包;八月一日興工,楊建業先生為初代關山工程主任,該工程相當浩大;屬於大型工程,幹支線由水利局負責,分線以下由本會辦理;於此過去二十餘年之懸案,關山大圳之興建,光復後東臺一大建設將予實現。開工當日舉行祝賀會,首先大家向故楊理事行一分鐘默禱,表示對其生前所發起促建關山大圳之功勞推崇並追悼,當時有人提議將關山大圳改名為飛龍圳,但此議未得在場多數人之贊同。大圳開工後,一批又一批來自各地的工人、退伍兵,使得關山地方熱鬧起來;天未亮,遠處炸石的火藥聲不斷傳來。入夜後滿街都是外來客,過去冷冷清清之店舖、飲食店、電影院,生意更是好景氣;另外還有不分日夜載滿工程材料(水泥、鋼筋者)的來往卡車,很自然的成了不夜小城。民國四十二年運用美援,繼續建設關山大圳末端工程;(臺東農田水利會會誌,1990:42-44)
  4. 完工期:工程自民國三十七年正式動工,至民國四十七年竣工完成。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0-24
頂部